三国时期美学思想 微资讯
2023-01-29 15:09:03 来源:哔哩哔哩

(一)

《礼记·儒行》所要求的理想儒士,与政治是一种欲近还远的疏离关系。董仲舒以天道为儒家纲常伦理的思想基础和根本依据,将君为臣纲立为首要原则,忠君、大济天下和自我价值实现统一起来,辅弼君王成为士人们的理想。董仲舒将“天”与“道”结合起来,构成三纲五常的理论基础,建立起一套政治原则和伦理原则,以巩固社会秩序。


(相关资料图)

魏晋思想具有形而上和多元化的特点。形而上意味着人们的关注重点由物质转向精神,多元化意味着社会目标和政治主题之外还有更多个人追求和人生问题。这种思想转折的过程也是主体意识增强的过程,促进了美学的发展。士人主体意识自觉和强化有两个重要标志:一是真性情和真意气的释放;二是生命意识觉醒,及与之相应的生命安顿方式探寻。

老庄无为思想在东汉就开始抬头。如东汉初的冯衍在《显志赋》中说:“嘉孔丘之知命兮,大老聃之贵玄。”东汉中期的张衡在《东京赋》也说:“思仲尼之克己,屐老氏之常足。”张衡的《归田赋》中更表露出弃绝尘世纷争的意愿:“感老氏之遗诫,将回驾乎蓬庐”,“苟纵心于物外,安知荣辱之所如。”

东汉以后,董仲舒的学术思想和价值理念在多数士人那里失去了独尊地位。学者们想在儒学之外找到新的价值支撑,老庄思想自然是首选。士人的价值追求,在西汉以前是热衷于政治教化,渴望拥有政治话语权,魏晋以后则多元化了。诗文写作、文章和艺术理论探讨,尽管没有完全摆脱辅弼政教的意图,事实上已经成为具有相对独立价值的事业。

(二)

政治和军事活动是三国时代的主题。三国舞台的主角是军政人物。三国的政治舞台可谓群星闪耀。清代史学家赵翼说:“人才莫盛于三国,亦惟三国之主各能用人,故得众力相扶,以成鼎足之势。而其用人亦各有不同者,大概曹操以权术相驭,刘备以性情相契,孙氏兄弟以意气相投,后世尚可推见其心迹也。”

“真性情”一语既是道德称许,又包含审美愉悦。“性情中人”就是“真”人,与奸人、虚伪之人相对。“性情”一词有两重含义,一是指合乎道德的本性,如忠、诚、信等,二是指人情味。性情指向人性色彩或人情味,意气则指向主体的精神追求。

生命意识的基本含义是人对自己存在的自觉,对生命意义和价值的思考,及对生死的认识或感悟。个体人生的特殊经历,或者是时代的特殊变化,都可能激发潜藏于精神深处的生命意识。

魏晋汉魏之际士人的生命意识觉醒,首先与社会动荡有关,是特殊的时代环境使然;也与思想文化传统及主体意识本身的发展有关。先秦时代有很多社会问题需要解决,诸子百家大多关注社会实践。儒家以政教为中心的价值观念是主流,道义和社会使命甚至重于生命。

庄子更为关注个体的生命存在。他极力消解儒家提出的各种生存意义,激发了人们对于存在意义的多角度思考。屈原的生命意识与宇宙意识、历史意识联系在一起。

从汉末到三国的战乱抽取了现实根基,人们深切体会到生命无常,对生命本身的肯定和满足感荡然无存,代之而起的是一种茫然感和悲凉感。人们迫切需要找到一种意义寄托,一种价值归依。

(三)

何晏、王弼恢复和发扬老庄的反思与批判精神,追问万物、万象背后的更高原因,追问一切行为的根本目的,重新审视历代的经典解释,突破汉代庙堂儒士对经典的狭隘解释,消解了推天道以明人事的思维方式,带来了思想观念的开放与革新。

何晏是曹操继子,年少时就以才学闻名,喜欢老庄学说,后来成为驸马,有着学术领袖的地位,开启了以老庄“无为”思想为本的玄学清谈。魏晋人士不再坚信绝对的“道”,“道”这个概念逐渐泛化,不是天道与政治伦理纲常的结合体,而是泛指一切“道”,容纳一切思考。

圣人和“道”一样被泛化了,不再是绝对理念的化身,不再是绝对的思想权威,任何人都能够体“道”。王弼的圣人观是“有情”和“应物而无累于物”。经典作为学习、研究、解读的文本,也就不再有绝对地位,经典之外的一切文章都成为各种道的载体和传播媒介。

王弼的《老子指略》和《周易略例》建构起玄学思想体系。何晏的《论语集解》是典型的正统儒家著作,在唐代被视为标准注本。清议是议论具体政事,是为了激浊扬清,清谈则是纯粹的言谈,不涉具体事务的论说,是形而上的思辨。“清”,相当于玄、虚、无,也就是不着形迹,意义不明确着落于具体人物、事物、事件、目标,或者虽然涉及具体人事物。

何晏将“道”转化为“无”,也可以说是由“道”引申出一个“无”的概念,或者说形成万物生于无的认识。“道”的性质就是“无”,无形无名,不可言说。对事物的具体解说不等于事物本身,只要对事物进行定性分析或界定,它就会失去了本来面目,突出了某一方面的性质,其他方面的性质就被淹没。

“名”既指向非常具体的“实”,也可能指向最高层面的抽象道理,越是抽象的名称越具有多义性,抽象概括的“名”在理解和接受中很容易为具体事物、现象之名所扰乱。老子说“反者道之动”,这个“反”就是本体道和一切末端——万事万物的互动,更是向道的归返。

因为本体道只能够由末上推,不能够直接由末显示,因此对道的理解不能停留于表象或字面,而要充分打开视野。停留于字面或现象,仅仅从近处、小处考察,就会各执一端,各持己见。

道是没有名称的,但它是万物的根源,也就是来龙去脉,因此谓之“道”,包含来路和去路。又因为它包含一切事物的妙处、玄机,所以称之为玄。“道”有通的意思,不人为阻隔就是畅通的。

来源:叶朗《中国美学通史第3卷-魏晋南北朝卷》(江苏人民出版社,2014年)

关键词: 各持己见 定性分析 江苏人民出版社 鼎足之势 理论探讨 激浊扬清 各执一端 魏晋南北朝 人的价值 诸子百家 社会实践 社会问题 荡然无存 思维方式 意义不明 2014年